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高考结束之后,“准大学生”们的消费带火了“高考经济”,旅游、学车、购置电子产品,有人消费之高令人咋舌——
“列了个清单,这个暑假要花7.1万元”“高考完的那一周,花了我妈半年工资”……高考结束,毕业生们即将奔赴新的人生阶段,旅游、学车、置办上学所需的电子产品,成为典型的高考经济“三件套”。这些看似必需的消费,却因孩子们开出的预算颠覆了普通家庭的消费习惯而引起关注,有的家庭花销甚至超过普通大学四年学费。孩子还没赚钱,却已经“特别能花钱”,并且花起钱来“没数”。在上大学“单飞”之前,他们该如何上好“消费观”这一课?
有人在网上晒出了高考后家长的支出清单:考驾照4000元凯时k8官网、买手机6000元、毕业旅行8000元、近视眼飞秒手术2万元、衣服鞋子2000元、笔记本电脑8000元、学费生活费2万元、其他3000元,合计7.1万元。网友在下面的评论中纷纷跟着晒出了自己的消费清单,其中,近视眼手术和牙齿矫正的花销因人而异,但手机、PAD、笔记本电脑、无线耳机这些电子产品竟是“标配”凯时k8官网。很多人购买的时候统一品牌,均是最新款式、最高配置,总价竟达3万多元。
记者从高校了解到,学生日常的选课、打卡和一些视频会议需要在手机上完成,加上学生有联络的需求,手机使用率极高。即使是纯文科专业,很多作业也要在电脑上完成、在网上提交,所以新生配手机和电脑确实有必要。但是否必须配置“”装备?“除非学生学的是设计等专业,否则普通的手机和电脑就够用,能处理文本、支持上网查阅资料就行。”一位教授说,高配置的功能往往被学生用来娱乐。
但在不少学生和家长心中,的装备才配得上12年的苦读。这其中有攀比心态,也有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。记者在商场看到,有商家推出了电子产品“全家桶”套餐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工具肯定得配最好的。”一位家长说,高考前就已经承诺孩子买齐装备,等孩子到了大学,再在当地买一个电脑台式机。记者看到,有家长自己拿着价值2000多元的手机,却给孩子买1万元的品牌手机,不管家长的出发点如何,如此高的开销都值得商榷。
孩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,对金钱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。特别是在移动支付时代,一些低年级的学生甚至认为“钱在手机里,扫码就能买东西”。买一个馒头需要多少钱?记者在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中采访时,孩子们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,从10元到100元都有。当记者问起“平时家里谁负责买东西”时,有孩子表示,家里的东西不是买的,都是快递员叔叔送的。即使是一些高中毕业生,仍对钱缺乏认识。少有孩子知道父母的收入情况,有毕业生给家长列了一份暑假计划,其中旅游一项预算8万元。他的父母表示,父母两人月薪总额不超过2万元。
有专家指出,长此以往,这代年轻人的金钱观、消费观会悄然发生变化,给未来生活留下隐患。比如有人会追求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物质享受,在大学时陷入网贷泥潭。
在孩子离家生活前,如何培养正确的消费观?青岛五十八中心理中心负责人王克伟认为,不妨趁着假期,让孩子体验自己挣钱自己花,体验挣钱的辛苦,知道钱来之不易,也就更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。如果没有条件安排孩子外出打工,让孩子负责家庭采购也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。
高考结束,高中毕业生小李和朋友在外聚餐,遇上了正在餐厅打工的同学。同学说,自己每天工作5小时,时薪14元。点了一桌子菜的小李在心里默算了一下,同学工作3天的收入才能支付这一餐的费用,瞬间没了花钱的底气。高中毕业生小陈提出要买最新款手机,妈妈要求她自己打工赚钱买。结果小陈在火锅店打工了3天,就崩溃地表示再也不去了,因为在饭店里工作,她每天“跑堂”至少要走3万步,回家的路上腿都打颤。小陈表示手机暂时不买了,可以用妈妈替换下来的二手机。
网络上有个很火的视频:女儿提出暑假打工,妈妈说,十八岁的夏天是最轻松的时光,应该好好享受,“今后有的是工要打。”一句话获得许多网友的认同。王克伟认为,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,培育消费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,认真地跟孩子聊聊父母的收入状况,一起规划每个月的生活开销,让孩子负责采购家庭生活物资,可以给孩子提供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。
从事商业的丁先生对孩子进行的消费观教育值得借鉴。比如在孩子小时候陪他玩财富类的桌游,带孩子去参加学校的“跳蚤市场”。丁先生表示,学校设置的“跳蚤市场”虚拟成分太大,为了能够成交,有的孩子把市场价几十元的新书以两三元的价格卖出。为了提供更加真实的消费场景,丁先生摒弃了移动支付和网购的方式,每个周末给孩子200元现金,让孩子负责采购周末两天所需的食材。一杯奶茶钱用来买馒头,足够一家三口吃一周;用来买肉买菜,够一家三口吃两顿。意识到这些,孩子变得节俭了,甚至主动提出,想要试试自己学习,省下辅导班的学费。
近期,一些以炫富出名的“网红”账号被封禁。在这些“网红”的视频里,全身穿戴如果没有耗资“8位数”就不会出门;坐拥5亩庭院大豪宅、逛自家花园中途还得歇一歇;用名贵包包装宠物,家里有吃不完的鲍鱼……这种标榜金钱至上、刺激公众焦虑的炫富“毒瘤”,向社会特别是向孩子们传递出扭曲的价值观。网络炫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财富秀”,是一种通过展演的方式片面夸大财富的“晕轮效应”。它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:看,有钱才是王道!这种价值观就像是给青少年的心智装了个“金钱滤镜”,让他们以为只有堆成山的钞票才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,不仅可能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焦虑和不安全,还可能让他们觉得,只有成为“土豪”,人生才算成功。
有人为了成为“网红”实现“暴富”,在高校里模仿“网红”,沉迷于拍摄各种搞笑视频,荒废学业。但最终他们的自尊心越来越受打击,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,也无法过上“网红”们扮演的那种“完美”生活。有人为了维持“富二代”人设,过“精致生活”,超前消费,沾上了“校园贷”。有教育人士指出,青少年的“三观”是在与世界的接触和认知中形成的,如果没有真实的生活情境,没有体验或是亲眼见证过父母一步一个脚印的财富积累,孩子很容易被网络世界里营造的假象迷惑。所以除了净化网络生态、清朗网络空间,更重要的是帮孩子建立健康的三观。
采访中,也有家长表示,孩子从小吃穿用都是名牌,他们认为这样养出来的孩子未来不会被利益所迷惑。教育人士表示,很多人所谓的富养其实就是高消费,打着富养孩子旗号的消费,事实上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祟,喜欢跟风、热衷攀比。真正的富养,是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,并帮孩子构建丰富的内心世界,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个人拥有的财富,而在于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,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度。(青岛日报/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/文 韩星/图)